Search
Close this search box.

發展歷史

培道聯愛會與我們走過二十世紀

香港基督教培道聯愛會是在1903年創辦,是華人信徒自發成立的組織。回顧二十世紀,中國和香港都是處於極動亂和轉變的大時代。就香港在二十世紀政局變遷,以及培道聯愛會事工的配合,可以從創立時期(1903-1949)和發展時期(1950-2003)兩個階段去了解: 

一、創立時期(1903-1949):培靈佈道

培道聯愛會的創設,起因1903年有信徒區恒亮喪妻,家貧草草殮葬,以致有教會會友吳顯榮、何樂琴、鄧協池等人深受感動,倡議組織培道聯愛會,目的在於會友患難相扶持。創辦之初,所推行的工作是仿效青年會德、智、體、群四育事工的發展。由此可見培道聯愛會是一個信徒自發的組織,得力循道公會信徒領袖的支持,並有聖公會、道濟會(合一堂)、公理會、浸信會、崇真會、禮賢會等七大公會的參與。

最初,培道聯愛會是借用循道公會在中環十三間的辦事處展開工作,其後租借道濟會堂一個房間作辦事處。由於會務發展迅速,由馬永燦、蔡昌、翁挺生、鄧協池、黃戴恩五人為置業代表。其間亦有九龍第一支會和第二支會的成立。從培道聯愛會早年所設的部門所見,很顯然是著重於各教會信徒的聯絡團契,以及探訪培靈的工作,藉此促進教會佈道事工的發展。又因世紀之初,香港中文報紙未見流行,為開民智,培道聯愛會更創辦《天心報》,免費贈閱,開香港免費報刊之先河。亦有群育部的成立,甚受各教會信徒的歡迎,尤其是慈善部和探訪部的工作,對各教會老病貧苦信徒作出支援。特別是在四零年代日治時期,香港教會遭受日軍的佔用和干擾,不少教徒往大後方逃難,香港教會凋零,而香港的信徒多陷於水深火熱之中;培道聯愛會所做的探訪和救濟工作,確是一種彰顯基督愛心的行動,與香港信徒走過三年零八個月最艱苦的日子,發揮培道聯愛的精神。

二、發展時期(1950-2003):服務佈道

培道聯愛會的事工是與時並進的,當香港進入五零年代之後,由於中國政局的動盪,大批國內同胞逃來香港避難,香港人口急劇增加,無論在醫療、教育、房屋的問題上,使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。有見及此,培道聯愛會便由「培靈佈道」的方針,轉變為「服務佈道」的取向。為配合社會的發展,服務工作更顯多元化。而歷屆主席,如王國璇先生、羅明佑博士、莊重文博士、劉梅軒長老、宋李瑞燕女士,不但是教會的領袖,更是社會上的知名賢達,在推動各項社會服務上,多被認同和支持。那個年代,兒童教育和醫療服務,是社會當務之急,培道聯愛會在九龍黃大仙第30座天台創辦培聯學校;在柴灣新區第3座地下開設聖恩診療所及醫療活動車;在沙田坳道開設聖安診所;在油塘開設主恩診所。

時至六十和七十年代,香港對老年和青年事工日益關注,先於一九六一年開辦沙田敬老院,又於一九六四年獲政府撥地,在小欖涌興建「老人別墅」,為老年長者提供服務。對於青年事工方面,設有「葡萄社」聯繫會員及親友,每月舉行例會,推廣各種青年活動,組織韻聲劇藝社、春雷藝術團,在大會堂公開演出,甚獲好評。時至七零年代,香港經濟起飛,為使會員和長者能與外國交誼,歷年均舉辦台灣、美國、日本及東南亞等旅遊活動,擴展會員的思維境界,加深各地信徒交往認識。換言之,培道聯愛會的工作,進入非本地性的國際活動。

香港經過二十世紀悠長的歲月,面對不同時代的轉變,而香港培道聯愛會同步走過一百年,從創會到今雖然歷盡不少艱難,但上帝的保佑和祝福,使歷屆的職員和義工抱著一個事奉上帝的心,努力盡忠工作,為教會信徒、為社會市民從培靈佈道以致服務佈道,建立一種無私的仁愛,見證基督的福音。

節錄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李志剛博士
本會一百周年特刊編著的文章 《培道聯愛會與我們走過二十世紀》

五十年代及以前

六十年代

七十年代

八十年代

九十年代

千禧年代

一零年代

二零年代